台灣人領「22K薪水」與「40K薪水」的差距,看完就不要再嫌「領不到40K」!

台灣人領「22K薪水」與「40K薪水」的差距,看完就不要再嫌「領不到40K」!

台灣曾有個月薪22k的女孩子,

編的稿件漏洞百出,

老闆怒拍桌子,

她卻回了句:「一個月22k工資,你還想怎麼樣!」

 

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

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

用不了兩天就壞了,

於是寬慰自己:就花那麼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麼樣?

當然,她的潛台詞是,你給我40k,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

 

但問題是,

老闆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

你必須在拿22k工資時,

先體現出40k的價值,

老闆才願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22k,

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40k。

因為每次老闆要的文案,

我不僅寫到位了,

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

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

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竅,

只是因為喜歡寫作,

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

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

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訣竅,

都關係我個人的品牌,

於是很用心。

在我看來,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

才發現這種態度很稀缺。

 

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

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

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

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

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

配圖美不美了。

 

 

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

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

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

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

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

還寫不完一部紅樓。

 

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

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

絕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

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

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

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

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

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

 

顧客取車要走時,

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濕布,

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

她從來沒有開口,

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

還連聲道謝。

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別,就

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

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

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幹嘛那麼賣力氣?

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一輩子?

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

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

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

不同的是,

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

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

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嚮往吧,

但對於新人而言,

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

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

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

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

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

 

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

同樣薪水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

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

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

前提是你願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

慶賀之餘也要提醒自己,

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

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

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

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

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

很快就被人淡忘。

 

白岩松曾說,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

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這個「業」不妨這樣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態度。

有這份「業」在,不愁找不到舞台。

但這份「業」不是白來的—在你月薪22k的時候,

就要像月薪40k那樣做事,

那沒到手的18k,

就是修鍊這份「業」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