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人生起初是愛熱鬧的,哪兒熱鬧往哪擠。

慢慢的,你開始變了。

變得不再那麼好奇,不再那麼多事,

你開始有意地疏遠一些朋友,

不再天天湊熱鬧似地往朋友堆裡紮。

你開始討厭酒局,

那種大聲說話毫無顧忌地亂打聽亂揭隱私的場合。

你開始不愛聽別人的故事,

哪怕那個故事多麼動人。

你開始給自己辟出一隅,

想把心交給安靜。

是的,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1.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只有獨處時,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此生此世,自己最需要什麼。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

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

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

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

看似有別人的聯繫方式,

但當你需要幫助時,

也不過是白打了一通電話。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不就是這樣嗎?

作為資深人事,號稱手上有很多人脈,

然而,在她的父親病倒急需借一大筆錢時,

那些所謂的大老闆、追她的人都找各種藉口拒絕了,

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幫上忙。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

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

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

豐富自己的生活。

 

2.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獨處不是讓我們心靜,而是讓我們心明。

你發現很多事,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不少時候,你選擇了不該選擇的路,交了不該交的人。

這時候,獨處,讓你遇見更優秀的人。

 

諸葛亮十五歲時,

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

但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

既不懂軍事,又不能知人善用,不是命世之主。

於是選擇了隱居獨處,躬耕苦讀。

隱居的十年間,他廣交江南名士,

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若指掌。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智謀、才志皆不輸給任何人。

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

由此他也得以大展抱負,匡扶天下。

 

人在獨處之下,反而能摒除一切雜念,

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全面地觀察周圍環境變幻,

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

當你足夠優秀時,自然會吸引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

 

3. 越到後來,越喜歡獨處

越到後來,我們越明白,

世間的熱鬧是湊不完的。

那些牌局,不只消磨了你的大好光陰,

還消磨了你的意志。

很多情緒是會感染的。

別人的憂傷或歎息,

弄不好會鑽入你的骨子裡,

不只影響你對事物對人生的判斷,

糟糕的時候,還會影響到你做事的情趣。

 

獨處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更是一種自我修復。

人只有面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

才能聽得清自己的心聲,

才能感悟到自己的那一份痛那一份樂。

你越來越相信,你的痛,

就算說給別人,也沒人能替你分擔。

頂多讓大家唏噓上一陣,

然後拿怪怪的眼神看你一會。

 

等潮水褪進,眾人散去,

一切該面對的,還終將由你一人面對。

就算你有成功,也沒幾個人真心要跟你分享。

因為你的成功,有可能刺激到別人的失意。

你誠心的訴述,在別人眼裡就有可能是一種惡毒。

 

人要有群處的技藝,

更要有獨處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