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是優優爺爺的生日,
優媽一大早就開始準備,
去超市買新鮮的食材,
去蛋糕店拿訂好的蛋糕,
回到家後就鑽進廚房為一場饕餮盛宴大顯身手。
優優在吃飯前看到了生日蛋糕,
便忍不住要吃。
我和孩子奶奶都不同意,
說等正式開飯後再切蛋糕。
只有爺爺寵她,
拿起刀就切下一塊。
沒想到爺爺手一抖,
切壞了蛋糕上的巧克力餅乾。
優優看到後立馬不高興了,
開始嗚嗚地抽泣,
然後慢慢地大哭起來,
爺爺奶奶怎麼勸都收不住。
我還在廚房忙活,
本就有些手忙腳亂,
優優這麼一鬧更是讓我有些急躁:
「只是一塊餅乾而已,碎了也可以吃,有什麼好哭的?」
可誰想她哭得更起勁!
優爸走過去抱起優優:
「優優是不是因為餅乾切壞了覺得很傷心啊?」
優優點頭。
「優優是不是很想吃那個巧克力餅乾啊?」
抽泣著點頭。
「爸爸可以幫優優拼好餅乾,但是優優要忍住不哭哦。」
再次點頭,哭聲停止。
優爸用奶油做底,重新拼好餅乾。
看到重新拼完整的餅乾,優優一雙眼睛似乎在放光。
吃完飯後,優爸開始跟優優講道理:
「雖然餅乾碎了的確是一件很讓人難過的事情,
但是也可以不用大哭大鬧,因為我們可以想辦法把餅乾救回來。
即使是碎掉的餅乾也可以吃啊。
爺爺最疼優優了,優優哭得那麼厲害,
爺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優優去抱一抱爺爺,好嗎?」
我冷眼旁觀著,
不得不佩服優爸這「欲擒故縱」的手段
美國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小女孩朱莉為了阻止伐木工人砍去她心愛的梧桐,
坐在樹上不肯下來引來整個鎮子的圍觀。
最後,朱莉爸爸來了,他爬上樹與女兒展開了一段這樣對話:
爸爸:乖女兒,該下來了
朱莉:爸爸,求你了,不要讓他們砍樹
朱莉: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爸爸:沒有什麼美景比我女兒的安全更重要!
朱莉:我不!
爸爸:朱莉安娜,是時候下來了。
眾目睽睽之下,
爸爸依舊淡定從容,
溫柔而堅定地勸服女兒下來。
他並沒有以一種憤怒與否定的態度呵斥孩子:「不就是顆樹嗎?」
或者用恐嚇的語氣給孩子下命令。
而是一面溫柔著傳遞著愛與擔心:「在爸爸心裡沒什麼比你更重要」,
一面堅定重複地告訴朱莉規則:「即使你再捨不得這棵樹,但是時候下來了」。
優爸和朱莉爸爸都做到了一點:與孩子共情。
所謂「共情」,
就是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
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
有些事情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
但是在孩子眼中卻十分重要。
比如優優因為一塊碎了的餅乾大哭不止,
那是因為他們對「物」的認知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餅乾碎了,
而是他們的認知被否定了。
大人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並不明白餅乾碎了不影響「它還是餅乾」「它還能吃」這個事實,
只是覺得餅乾就應該是完整地吃掉。
在優爸和朱莉爸爸的眼中,
孩子是獨立且值得尊重的個體。
他們相信孩子每一個令人不解的情緒與行為背後,
一定有合理的原因。
在沒有得到真實的答案前,
他們並不想隨意指責、評價,
而選擇用愛與理解,打開心門,傾聽心聲,
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
大人比孩子成熟,
大人應該主動發現孩子哭鬧表像下的原因:
是情有可原還是無理取鬧。
然後冷靜思考應該採用什麼方法,
是安撫還是彈壓。
大人不能被孩子的負面情緒左右,
失去冷靜和客觀。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時,
更多是以吼的方式大聲喝止。
其實父母更應該做的是身體力行地教會孩子,
如何面對和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何解決問題。
這並不是說小孩永遠打不得、罵不得,
但是小孩一哭或是不聽話就打就罵肯定是一種粗暴的教養方式。
打罵和共情,
兩種不同的方式也許都能讓孩子順從,
但卻會帶來不同的心理影響。
選擇換位思考,
從孩子的角度尋找原因,信任孩子,
必將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
從而學會自我管理。
反之,一味的指責、打罵,
喚起的則是孩子的懦弱膽小、逆反暴躁和心理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