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熟,是審視自己不是隨意評人!

真正的成熟,是審視自己不是隨意評人!

人活著,總有看人不順眼的時候,

但我們卻很少這樣思考:

那些越是被我們看不順眼的人,

恰恰是反映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

照出我們最不成熟的一面。

美國曾有女主播

因為身材 被男觀眾指責

有這樣一則新聞:

美國威斯康辛州 WKBT 電視臺女主播 Jennifer ,

曾被某位男性觀眾來信指責:

「你不是這個社會上年輕人,

尤其不是女孩們的好榜樣。」

原來,這位觀眾是嫌棄女主播體重超標,

在電視上不忍直視,

還寫了封題為「社會責任」的郵件狠批對方。

郵件中寫到: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實感驚訝,

因為我竟然見證了你的身材絲毫沒有改善。

我希望你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別把你超標的體重

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傳遞給了觀眾。」

字眼裡無不透露著尖酸、刻薄、諷刺、嫌棄……

 

奧威爾曾說:

思維的淺陋讓我們的語言

變得粗俗而有失準確,

而語言的隨意和淩亂

又使我們更容易產生淺薄的思想。

 

 

朋友前夫生病

她決定捐腎幫助 卻被酸言酸語

生活中,

諸如此類的事例並不罕見,甚至更糟。

我一朋友的前夫患尿毒癥,

生命維持全靠透析,她決心捐腎救前夫。

結果,卻被身邊的人認為是想錢想瘋了,

還冷嘲熱諷地說是:

「為了騙取前夫的遺產,肯定要付出點代價。」

突如其來的傷害,充斥著厭惡與指責……

 

不成熟的人

才會隨意對人評頭論足

你可曾想過,

別人無論怎樣選擇,那是別人的事,

憑什麼被你毫無緣由地評頭論足?

一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事就美化,

討厭的就醜化,

自認為站在「公平」、「正義」、「道德」的制高點,

實則不過是自我認知的狹隘。

 

當這種狹隘變成偏見,

映射在他人身上時,

就會以一種既定的認知框死對方,

連帶自身的好惡與感情一併放大,

致使最後到哪都看人不順眼。

一個人的成熟之處,

在於懂得自我審視,而非以己度人。

越是不成熟的人,才會越看人不順眼。

 

 

遠房的小表弟 剛出社會

卻看誰都不順眼

遠房親戚家的小表弟,

95 後,美術院校畢業,

在老家的一個事業單位做文員,

才工作了半年不到,經常電話裡跟我吐槽。

表弟說,就是看不慣老態龍鍾的老李,

每天上班一來就擺弄他的花花草草;

看不慣隔壁辦公室的財會芳芳,

天天穿成花蝴蝶;

更看不慣比自己早來半年的小劉,

成天到晚比自己還清閒……

才幾個月,表弟工作上就開始在出現問題,

明明要求準備人手一份的資料,

結果卻發現漏了一份;

明明要他今天溝通的事情,

卻因為對某個同事心存不爽,

自己給耽擱忘了。

時間久了,表弟總抱怨,

自己在這裡沒有用武之地。

 

我給出的建議

他也完全不考慮 只是埋怨

我說:「你是新人,應該時刻進入工作角色,

尤其在論資排輩的事業單位,

別盡整些是是非非,多承擔少抱怨。」

表弟卻斬釘截鐵地說:

「這分明就是仗勢欺人,以老賣老。」

我建議表弟:「你與其耗時間在這裡,

不如試著去大城市、大公司改變現狀,如何?」

誰料,表弟卻這樣回答:

「你要認清現狀,據我瞭解,

一線城市人情冷漠,節奏死快,

大部分去的都回來了,

這說明一線城市不行。」

老實說,表弟從未在一線城市生活過

哪怕一天,也未曾考慮過我說的任何一個提議。

他總是看不順眼單位裡的一切,

卻又固執地認為,所有人都是在針對他,

故步自封在自己的世界裡,

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

 

 

跟你不一樣

不代表就是錯的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曾說:

「別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越是不成熟的人,越是以自我為中心,

總把自己價值觀裡所認為的一切當做唯一。

誰要是與他意見相左,

別人都是錯誤的,低級的。

其實,把別人看順眼,

就是把自己看順眼,

這,何嘗不是一種成熟?

 

看不慣別人

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知乎上有一熱議話題:

日常生活中,

為什麼我們總有「看不慣人」的心理?

有網友回答:

「那是因為人性中最醜陋的那一部分在作怪。」

還有網友回答:

「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你內心的投射。」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

「看不順眼」其實是一種投射效應,

即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

將自我喜好投射到他人身上,

碰上結果不一致,

便產生了不對等的心理落差,

不自知地從言行中暴露自己不成熟的心智。

正如馬歇爾·盧森堡所言:

「對他人的評價,

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如何減少「看不順眼」的人際障礙?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減少

「看不順眼」帶來的人際交往障礙呢?

社會心理學家給出了如下幾條建議:

 

1 . 接觸不同的圈子文化

在不同的人際圈子中,

見識各種層次的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多樣性。

隨著見識的增長,眼界的開拓,

對於迥然不同的事物也會更加包容,

凡事都有所接觸,

也就不足為奇,不足為怪了。

 

2 . 承認多元化的價值觀

故步自封只會讓人更加狹隘。

相反,多元化的價值觀不僅能讓人與時俱進,

還能培養人換位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舊知識帶來的偏見被剔除了,

「看不慣」自然沒有存在的理由。

 

3 . 不要隨意揣度評價他人

古人有雲:「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當你不懂別人的生活方式

和對幸福的理解時,

請不要隨便評論,輕下結論,

更不要帶著評論的眼光觀察周圍,

過好自己的生活,

至於別人,無需你多言相照。

 

4 . 保持界限,敬而遠之

你看不慣的未必就是不好,

更何況別人為什麼一定要與你一樣呢?

保持恰如其分的界限與相處舒服的距離,

時間久了,對方對你的情緒影響

自然處於一個不斷弱化的過程。

 

周國平曾說過: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

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年齡增長。

而是站在遠處看淡,而不看破;

看清,而不看穿;看厭,而不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