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不說話,也是一種智慧

學會不說話,也是一種智慧

很多時候,

口若懸河、能說會道往往被視為一種出眾的能力,

似乎這樣的人總是更受歡迎,

不管在哪裡都能混得如魚得水。

於是越來越的人喜歡高談闊論,

來凸顯自己的存在感。

 

但是我最近愈發覺得:

學會閉嘴,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修養。

有人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

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懂與不懂,不多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在佛家裡,

師父一般都會告誡剛出家的弟子:

出家人頭幾年要少說話,保持內心寂靜。

也就是「止語」,

就是強行訓練自己控制語言的能力,

每天晚上入睡前還要反省一下今天說了哪些話,

哪些話合適,哪些話不合適。

 

止語的目的,

並非是表面上看來的為了避免言多必失,

擔心泄露內心的什麼秘密,

擔心得罪別人;

實際上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心,

訓練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有人說過: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在說話上,

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點分寸,

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

 

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

有不少年輕人慕名來向他求教。

一天有一位青年前來,

請蘇格拉底教授他演說的技巧。

緊接著,青年為了表現自己,

在蘇格拉底面前大談演說如何重要。

 

蘇格拉底等他說完後,

向他索取了兩倍的學費。

青年不解,詢問原因。

蘇格拉底答道:

「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閉嘴。」

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人後,

你會發現,能說話並不等於會說話,

有時候話不在多,適合最好。

 

懂得閉嘴,是一種教養。

我們要學會什麼時候說什麼話,

也應該學會什麼時候應該不說話。

說話,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

知道怎麼說話,知道何時說話,

知道不亂說話,是為人處世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