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
做出暫時的退讓。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
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
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
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
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史密斯在不久前舉辦的美國心理協會年會上,
公布了一項新研究結果:
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事物越是爭強好勝,越是剛強,
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馳,也就越容易被消耗。
所以老子讚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萬物而不爭。
但水卻擁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張之洞說:
「平生有三不爭:不與俗人爭利,
不與文人爭名,不與無謂人爭閒氣。」
張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經常有人奚落他。
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
有位當地的畫家畫了一幅「三矮奇聞」圖嘲笑張之洞。
這幅畫流出後,張之洞的屬下氣憤難當。
張之洞得知後,反而呵呵一笑,然後吩咐幕僚把這幅畫買下來。
曾國藩說:
「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斗名,
勿與小人斗利,勿與天地鬥巧。」
縱觀曾國藩一生,他不與同僚爭功,
不與同僚爭名,更不爭權,
只懂得「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最終被後世尊奉為道德學問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
不爭,有時候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
歷史上,劉邦第一個攻破咸陽,卻不自稱王。
劉邦與項羽爭雄,在實力懸殊下,
劉邦承認項羽霸主的地位,選擇了臣服,
讓出了關中,卻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實力。
隨後劉邦在分封的蜀地積極備戰,
等待時機,最終消滅了西楚霸王,
建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不爭,更多的是一種境界。
《道德經》中說,
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就是「玄德」的境界,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萬物盡了力而不恃其能,助萬物成長而不宰割它們。
是你的,不用爭;不是你的,不必爭
老子說: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
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
老子認為,
與其去跟別人爭強好勝,不如戰勝自己。
與其整天與別人爭來爭去,不如完善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從不自我標榜,但是樹下的野地也會自然地踏出一條路來,
這是因為桃李是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
結出了香甜的果,在為人們默默地服務,
所以用不著吹噓,人們自會歡迎它們。
所以,你只要做好你自己,
不斷完善自己,修養自己,
該是你的始終還會是你的,
不必費盡心思去爭。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
你若盛開,蜂蝶自來。
至於那些不屬於你的,也不必去爭。
因為一切都在大道之中,
從老子的「道」出發,
萬事萬物都沒有分別,
萬物從道那裡生出來,
死後又重新回歸到那裡去。
人的一生,
其實並不會真正得到什麼,
一切都是一種經歷。
等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
名利、金錢,甚至學問、親情,有什麼能帶走嗎?
連我們的身體都不屬於自己了,靈魂更加不知去向何方?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看開、想開。
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執迷於慾望的滿足和爭名逐利。
如果我們能想到這一點,能夠「向死而生」,
你就會明白,老子所說的不爭,
絕不是空話,他提出的「玄德」也不是空話。
因為一切終將逝去,
終將回歸那永恆的大道,我們又爭什麼?
倒不如懷著像水一樣的精神,
懷著利生的精神,
不去管那些名利的浮雲,
而只充實地過好這一生,
用心生活和工作、用心幫助別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