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包容,所以坦然。

因為包容,所以坦然。

隨緣者自適。

緣,如流水一樣自然,

似花開一般不可勉強。

隨緣,並非坐等萬事休,

而是盡力之後的隨遇而安。

 

人生在世,

想做而可做的盡力去做,

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不勉強。

畢竟,有太多人事非人力所能左右。

緣之一字,有深有淺。

緣來固然可慶,緣散何須哀怨。

懂得隨緣者,心無掛礙,

所以擁有人生最大的自由。

 

內心平和,

才能在心裡裝下滿滿的幸福。

平和的人,看得開,放得下,想得明白,過得灑脫。

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平心靜氣。

 

一個人,若思想通透了,

行事就會通達,內心就會通泰,

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

活得灑脫,活得自在。

活得平和的人,心底踏實安詳,

雲過天更藍,船行水更幽。

 

心如止水,

不是心如死灰,

而是學會寬容。

世界本來完美,

是我們看不到它的完美。

 

以求完美的心態,

活在這個世界裡,

心就會很累,充滿焦慮不安。

 

心如止水的人,

不是對任何人和事都失去了興趣,

而是領悟了殘缺是人生的常態,

從而學會了包容一切不完美。

因為寬容,所以美麗;因為包容,所以坦然。

 

世界之所以運動,

就是因為還不完美。

以求完美的心態,

活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是人一生最大的錯誤。

你看過了那麼多美景,

卻始終沒有發現,

最美的那幅,就藏在你的心裡。

此岸,彼岸,

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一季緋紅也只是一季花涼,

幾許艷麗,幾許嫵媚,幾經風雨,塵埃落地。

 

活著,就要慢慢老去,途徑坎坷,感受悲喜,

生命最後是寂滅。

緣有長短,人有來去,

再深的情也會淡泊,

再濃的意也會無痕,

初見永遠不會再見。

慢慢的懂得,

一切從平淡中開始,

在平淡中尋一份本真;

在平淡中找回自我;

在平淡中尋得輕鬆。

浮躁的社會裡,

就把「淡然」二字悟懂,

你的人生便是從此悄然無聲的綻放著美麗色彩。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的時候,

我們反應態度的尺度大約是三種:

第一、寬容和原諒;

第二、以牙還牙;

第三、變本加厲。

我們在這三種態度裡面選擇哪一種態度作為反應,

實際上是反映了我們自身的教養。

 

人生就是這樣的來匆匆去匆匆,

生活不是用來妥協的,

你退縮得越多,讓你喘息的空間就越少;

日子不是用來將就的,

你表現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東西就會離你越遠。

只有挺直了腰板,

世界給你的回饋才會多點。

 

生活中時常有磨擦的事發生,

或是因為工作上的不快,

或是因為情感上糾纏不清的記憶,

在情感的泥潭裡走不出。

如果這些事都放在心裡而不去釋放、忘記,

那麼心靈重負會太多太多,

就會覺得很沉重,進一步影響生活、影響心情。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會釋懷,

用一種豁達的心胸面對生活,

那麼,生活就會對你笑。

 

生活就該踏踏實實的走,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生活就是在這無聲無息中淡淡地飄過,

悄然回首間,

記憶中留下的點滴片段,

或模糊或清新,

沉思在無盡的感嘆中放逐情懷釋然心情,

感動在人生經歷中的那些美麗的過往……

 

世界是不是完美,

完全取決於心胸。

心窄的人,

以苛求完美的心態,

活在不完美的世界,

是人生最大的錯誤。

心如止水的人,

是了悟了殘缺是人生的常態,

從而學會了寬容一切不完美。

因為寬容,所以原諒;因為原諒,所以坦然。

坦然自若看世界,可愛的人和事會多起來。

 

如果能放下自我的執著心、自私心、煩惱心、追求心、厭噁心、不耐煩心,

那時就能見到佛性。

簡單來說,

如何放下是師父教的,

見到佛性或智慧的顯露卻不是任何人給的,

連佛也無從給你,

那是你自己本來就有的,

修行的過程就是回歸你的本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