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輸贏,不能只看當下!

人生的輸贏,不能只看當下!

人生走過了大半輩子,

如果說有所感悟的話,

我最大的心得是,「這個世界是平衡的」。

就好像物理學所說的「能量守恆」定律,

人的一生也是守恆的;

當你得到了一些,一定也失去了一些。

重點是,得到和失去的各是什麼?

因此,道家說陰陽、儒家談中庸,老子無為而治,

都是強調這個平衡的道理:

人的悲喜苦樂都來自「得到」與「失去」。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人們經常喜歡把人分為人生的勝利組和魯蛇組;

在當下或許可以判斷是勝利或失敗、贏家或輸家,

但是幾年以後回頭來看看,

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論。

 

就以我們台灣所謂的三、四年級生做例子:

當時大學畢業成績優秀的人,

都紛紛申請到美國名校的奬學金,

然後去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

這些優秀的同學,在

當時都被歸類為人生的勝利組。

為了培養自己的小孩到美國繼續教育求取功名,

他們的父母都在當時艱困的經濟條件下,

有的借錢、有的賣房,然後兌換成美金,

供自己的小孩到美國去唸書。

 

而像我屬於後段班的學生、家境又不富裕,

只能選擇留在台灣打拼,找個好工作,從基層幹起;

但誰能料到,1990年代我在惠普幸運地晉升為中國總裁;

加入德州儀器以後,擔任亞洲區總裁,職位相當於全球副總裁。

在惠普和德州儀器美國總部,

都碰到了許多和我同年代的當年的「人生勝利組」。

他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以後,

也加入惠普和德州儀器總部,

在研究開發部門從工程師做起,

當時也都做到了部門的主管;

但是和我的職位相比,

仍然有些差距。

後來,有些人在美國退休以後,

想要回到台灣,

卻無法在臺北市買到一個像樣的公寓,

因為臺北的房地產價格實在太高了。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

當年的這些勝利組,

似乎也算不得什麼勝利?

 

我們這些留在台灣打拼的後段班,有的運氣好,

可以進入當時人人稱羨的外商公司服務;

薪水比台灣公司高,

又有出國培訓的福利,

誰能不說我們是勝利組?

 

當時進不了外商公司服務的,

有的選擇自行創業,

有的選擇到台灣公司服務。

如今,外商公司收入和從前差不了多少,

反而是台灣公司紛紛上市,

許多人都是身居高位、股票滿手,

媒體報導、人人稱羨的企業家。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

當年的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勝利?

 

人生經歷不能只看當下

我在外商惠普公司服務,

一路順風順水,不斷得到晉升的機會,

甚至外派香港、美國歷練,

然後擔任中國惠普總裁;

當時,許多人說我是人生的勝利組。

和我同時期進入台灣惠普的許多優秀同事,

晉升上沒有我幸運,他們選擇離開了惠普;

有的自行創業,有的選擇加入了微軟、蘋果等其他大型外商企業。

自行創業的,

如今不少都是上市公司的大老闆;

選擇加入其他外商公司的,

由於這些通信或軟體等公司後來有段爆發性成長,

給員工的股票數量遠高於穩定的惠普,

因此很多都在50歲左右就退休,

輕鬆從事一些個人投資的工作。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

當年的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勝利?

看了上面幾個有趣的前後對照,照這麼說,

難道年輕人不必奮鬥了?

反正得到什麼,

一定也會失去一些什麼,不是嗎?

如果只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人生的成敗,

就會覺得困惑。

 

有時候,敢輸才是贏

但我認為,

除了可見的金錢、權力之外,

人生中還有很多更重要但卻無形的面向,

尤其是自我實現;

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不是可以簡單地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的。

 

每個人的內心還有許多自己所珍視的,

比金錢和權力重要、而且絕非金錢可以換來的東西。

人生真正的贏家是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

並且懂得取捨的人;

在自己珍視的必須要贏(得到),

在該放開的地方要主動去輸(失去)。

不管是創業或就業、有錢或沒錢,

人生追求的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只有自我價值的實現,

才能為你帶來幸福和快樂。

我走過40年的職涯,才領悟到一件事:

「人生真正的贏家,是先懂得要輸什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