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會在親密關係當中替對方著想很多:
他在工作上會不會有什麼煩心事,我能不能幫他分擔一些焦慮;
他生活上會不會缺一些東西,我能不能幫他買點;
他平時老是想不起來買水果吃,或許我應該買一點給他送去;
一逛街會不由自主地先看適合他的東西,最後哪怕沒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也會毫不猶豫地先買給他,他要是喜歡該有多好……
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他卻好像從來沒有感動過?
01:習慣付出是一種什麼心理
習慣付出的人,是一種“缺乏自我”的心理狀態:
一個“缺乏自我”的人,特徵就是心靈由他人支配,
對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靈因此總是無法安定下來,
如一片被撥亂的潭水,波紋不斷。
一個缺乏自我的人,其心靈不懂得何謂休息。
對於嚴重“缺乏自我”的人平時的樣子,就是需要不斷通過與他人比較,
藉此掌握、摸索自己,也就是這樣,
他們老是留意別人的一舉一動(包括他最親密的人)。
例如在親密關係中,總想著:
「我要能為他做點什麼就好了」
「他今天不太高興,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該不該問他」。
而對於日常的人際交往,則會想:
「他居然是如此評斷我這個人,真不甘心」
「看那傢伙小人得志的樣子,我就不爽」
「如果讓他賺到,我就沒勁了」。
諸如此類,因為與別人的關係而不斷撥亂自己的心弦。
換句話說,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
即便他們擁有多麼了不起的社會地位,
也總是激勵自己要鉚足全力,繃緊神經,
害怕被人瞧不起,不重視,忽略,面對不好的評價。
他們總以「應該扮演的自己」為先,
一不小心就被迫擔下了真實自己所能負荷的任務,
想當然會遭到挫折,最終下場就是被不安全感困擾著。
很多這樣的人,小時候都是個百依百順的「乖孩子」。
精神分析醫師溫伯格曾說:
每個人在幼年時期都希望獲得周遭人們的好感,
那麼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
孩子會想辦法摸索、學習。
而個性順從的孩子所學到的“取得愛的方法”,
就是聽話懂事、禮儀得當、不惹麻煩、完成父母老師的囑託、
不主張自我、安靜不吵鬧。
「乖孩子」在孩提時期總是被周遭的人們要求、強迫扮演虛假的自己,
因此長大成人後,遇到挫折,
還是會為了獲得認同而接受一切,
並且牢牢抓住這個“假象自我”活下去。
但這個策略卻出了紕漏——越是依賴扮演「假的自己」,
那內心深處真的自己就會越蔑視自身。
希爾逖說過,
幼年時期的快樂回憶,美麗餘暉能映照一生且不會消失;
然而,痛苦的不快感也會牽絆一輩子。
所以,孩提時代的快樂是人生的財產,
可這時期的憂傷卻會成為人生的負債。
心靈生病的人,有不少人在孩提時都是所謂的「乖孩子」。
「乖孩子」所以為的一切付出,
其實都是他們索取愛與認可的表現。
你以為的付出,其實是在索取
02:你缺少的,叫作「原生信任感」
弗洛伊德說過:
「所謂人類的成長就是自我滿足,
就是面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時,是否能心平氣和。」
這不僅是人類的成長,還可說是自我的確立。
當自我完整了,就不會因為他人的一舉一動,動搖不安。
關於這點,馬斯洛也有過類似看法:
當安全、歸屬、愛情、尊敬等渴求,
只能從當事者以外的人身上獲得,那麼這個人就只能依賴旁人。
例如,向人撒嬌的渴望等就能歸於這部分。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作 「原生信任感」。
然而,有某群人並沒有「原生信任感」,
也就是說,他們身負著「原生不信任感」。
這些人在幼兒時期原本應該與母親建立起具有信賴的關係,卻沒能成功。
當母親沒能給予孩子心理成長所需的「絕對的必要保護」時,
孩子就會對生命、對圍繞自己周遭的世界抱持著根本的不信任感。
這種人不管如何都無法打從心底相信他人的好意,
也無法相信愛情,缺乏安全感,有著各種心理缺陷。
例如,小孩在學校被迫背黑鍋,扛下自己沒犯的過錯。
孩子認為,自己光明磊落,不怕被人追究而心安理得,
同時也期待母親會站在自己這邊,替自己說話。
然而,母親卻背叛了自己。
孩子希望母親會支持自己,
所以在自己所畏懼的父親面前發表意見,說出自認為的真理。
這些舉動都是因為,孩子覺得母親會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
但沒想到母親竟然卻轉過身來責備、批判孩子。
遭到母親反咬一口、重複遭到背叛的孩子會作何感想?
如果孩子已經是青少年,傷害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
不過,同樣的舉動對幼兒來說,是嚴重到彷彿天崩地裂的程度。
幼兒無力對抗周遭的攻擊,
當一切與自己敵對時,世界就是個充斥著恐怖的場所。
這樣缺乏「原生信任感」的孩子長大以後,
即使受了委屈,也經常會選擇默默忍受。
要是無法宣洩內心的不快,所失去的便會更多。
首先,這個人將不再覺得自己有力量,
自我忍耐也消耗心理上的能量。
於是他只能永遠依附著他人而活、仰賴他人照顧,
最終心理無法成長。
03:早年缺乏的愛和安全感,成年後該如何補足
有的時候,我們渴望在意的人給我們更多關注和接納,
這就好像我們像一個乞丐要百元大鈔,
而他們給我們的卻是一小塊麵包。
並不是他有錢捨不得給,
而是麵包已經是他們能給的最好的東西了。
理解這一點,內心的抱怨會少很多。
然後,嘗試將自己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真誠、完整的人。
不再依靠他人的評判來過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心理獨立,
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從消極的自我暗示中走出來。
那些「我做得不夠好」「我沒辦法信任自己」的觀點在你的潛意識裡,
就好像過去父母一直在你耳邊的嘮叨。
試著將那些聲音變成肯定的自我暗示
「我已經和之前比有了很大進步」「我可以為自己人生負責」,
這樣,你才有希望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同樣地,在面對控制欲強的人或者對方的情感忽視的時候,
你要嘗試成為一個觀察者,不要急於做出反應。
就如之前舉的例子,
要學會對情景和情緒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再觀察一遍,
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
對方的反應背後的含義,
你會更加有能力做出合適的反應。
到那時,別人的行為、態度對你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減弱,
你會更加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